起风一品 - 言情小说 - 古代农家日常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748

分卷阅读748

    宫妃争风吃醋,手下的宫女忍不住替主子出头。其实内里如何,朕又怎么不知道?只是……”

他摇了摇头,不愿意再说下去。

后宫的事,十分复杂,这不是齐伯昆能插手的,毕竟郑太后也是世家的人。

他问道:“南边的事,是不是稍缓一缓?”

“缓,缓到什么时候去?”赵晤用力一锤桌子,恨恨地道,“商业繁荣不好吗?他们非得只许自己赚钱,不许百姓赚钱,不许朝堂税收丰盈,这是什么道理?我恨不得把这些蠹虫一个个杀死才好。”

“哼。”他冷笑一声,“航海这种有好处的事,他们就跟闻到腥味的苍蝇,全都飞过来了。”

齐伯昆默然不语。

齐慕远买下了杜锦宁手里的茶园,不可避免的占了远航的一份,份量还不小。为了这事,世家对他很有意见。只是因他是赵晤面前第一红人,他们又不愿意因为这个跟赵晤闹僵,便容忍了齐伯昆占的那一份子。

赵晤大概也因此而想起杜锦宁了,问道:“要不,我宣杜锦宁进京一趟,看看他在南方的事上有什么好办法?那小子聪明,没准能给咱们出个好主意。”

“皇上就不怕杜锦宁跟大皇子一样吗?”齐伯昆却不同意。

他可不想让杜锦宁进京来,跟世家对峙。就杜锦宁那小身板,能跟世家抗衡吗?赵晤这是病急乱投医了。

担心赵晤坚持已见,他又道:“再说,现在又是一季稻子成熟的季节。听说他现在种的就是新稻种,产量极高,这种时候叫他进京,新稻谷怕是要受影响。”

赵晤点了点头:“行吧,先不进京。”想了想,他又道,“等稻种收割,下一季的禾苗栽种下去后,朕再宣他进京。”

想了想杜锦宁要是为了新稻种进京,世家应该不会将矛头指向她,齐伯昆便没有阻拦。到时候,她也要来跟赵晤谈一谈丹书铁券的事,总要进京一趟。

“明日朕就派工部尚书去润州,看看新稻种的收割情况。”赵晤又道。

“是。”齐伯昆道。

想了想,他问道:“陆九渊他们什么时候去日苯?”

“据鸿胪寺官员来报,说渡边大师的身体还未好,所以继续往后推。”赵晤道。

本来陆九渊等人打算四五月份气候最好的时候前往日苯的,但临启程前,渡边山野却一下病倒了,休养了一个来月才悄见起色,所以行程就耽搁下来了。

齐伯昆又跟赵晤商议了一些事,这才退了出去。

润州,宋庄头等人看着被沉甸甸的稻穗,一个个欣喜若狂。

不用称量,凭眼睛所见,他们就知道这一季的稻子绝对比去年晚稻的产量还要高。至于有多少,那还得收割的时候称重才知晓。

近来一段时间,杜锦宁再不像以前那般呆在庄子上了,而是在在城里忙其他事。

宋庄头跟有经验的几个老农商量了一阵后,便骑了驴子,去了城中寻杜锦宁:“东家,稻谷可以收割了。咱们什么时候开镰?”

“要等京中来人。”杜锦宁道,“我已写了奏折送去京城了,最多一两日便有人来。你们先准备好。”

“好嘞。”宋庄头咧开嘴笑,“东家您真是厉害,研究出来的这新稻种,没准能亩产五石。”

杜锦宁笑道:“希望如此。”

“要不我们交五成租子吧?”宋庄头又道。

像这样的产量,而且一年两季,杜锦宁也才收两成租子,这让宋庄头心里不安。

杜锦宁研究出新稻种,就是整个大宋的庄农人家的大恩人。宋庄头觉得,不说交五成租子,便是交八成,他们也心甘情愿。

就算交八成,他们的收获也比以前要强。

“不用。”杜锦宁摇摇头,“多谢宋老爹你的好意,我既跟大家说过交两成,那就两成。”

“东家真是大好人啊。”宋庄头给杜锦宁发了一张好人卡,千恩万谢地告辞离开了。

第二日,工部的人就到了润州,仍是吴尚书带着官员过来。随行的,还有一个老熟人金公公。

☆、第七百七十六章杂交水稻的产量

这一次跟上次不同。上次吴尚书与金公公事先没有通知,直接来的润州。而且双季稻在大宋也不是新鲜事,稻田养鱼能增加产量的方法,杜锦宁也没有向赵晤报备过,只是写在了的话本里,他们根本没想到在杜锦宁的指导下,亩产会增加那么多。

他们当时来的目的,只是想认证一下双季稻是否能在润州种植成功而已。

但这一次却不同。

杜锦宁来润州,除了种植双季稻外,就是要研究新稻种,这是赵晤派她到润州来,并且没有给她分派任何衙门具体事务的原因,也是关嘉天与陶华晖等人连她职责范围内的农事、水利都分担过去的缘故。

也因此,这一次的意义,跟上次完全不一样。

关嘉天、陶华晖和马剑三人听到金公公与吴尚书从京中过来,在收割那日也放下衙门的一切,跑到杜锦宁庄子上来亲眼认证新稻种的成功。

合作过一次,大家都已熟门熟路了,便是宋庄头面对宫里的太监和二品大员,都已淡定得很了。

大家去了田里,仍是金公公任指一块田地进行收割,同样是庄子上的精壮汉子组成的一只收割小队,如同杜锦宁在现代看到的收割机一般,金公公指哪里,他们就并排向前推进,不一会儿的功夫,那块田地就只剩了短短的禾茬与躺在地上的一束束的稻穗。

另有几人拿起地上的稻穗,走到边上经过杜锦宁指导木匠改良过的打谷机前,将稻谷脱粒,一颗颗饱满的谷子跳跃进谷桶里。

庄子上的这些汉子,比起前一次更加有劲儿。

在杜锦宁的带领下,他们去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,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。今年眼看得稻谷比去年的还要好,而且宋庄头也说了,东家坚持按照约定来,只收两成租子,可想而见今年他们的收益会有多少。不说有盈余置产摆脱佃农的身份,至少生活能丰衣足食。

想起以后的日子都能这么好,而且越来越好,他们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力气。

宋庄头为了表达对杜锦宁的感恩之情,还是滔滔如江水的敬佩,一个劲的在金公公和吴尚书面前说杜锦宁的好话。

杜锦宁听得脸红,直接打断他的话:“别啰嗦,去把称准备好,一会儿收割完这亩田地就称种。”

“是,是。”宋庄头现在对杜锦宁的话无不依从。

其实称早就准备好了的,杜锦宁也就这么一说。不过宋庄头还是仔仔细细地把称检查了一遍,吴尚书和金公公也去过目了一遍,以保证一会儿称出来的重量都是真实的。

不一会儿,一亩田就收割了一小半,谷子都脱